曹正文:我与倪匡的“一面之缘”
20世纪80年代,金庸古龙新武侠风靡上海滩。倪匡如今走了,再展读其手迹,不由黯然神伤。
文|曹正文
与倪匡的“一面之缘”
倪匡与曹正文的通信
认识倪匡,缘于古龙。倪公仙逝,勾起往事。
20世纪80年代,金庸古龙新武侠风靡上海滩。我先读古龙,楚留香、陆小凤、李寻欢、西门吹雪……读得昏天黑地,三四个月读了五六十部,觉得要为好看的古龙小说写本小书。
倪匡与古龙
笔者撰写《古龙小说艺术谈》,1990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。章培恒教授作序:“研究武侠小说单个作家的专著,新中国成立以前只出版过一本几乎不受人注意的《还珠楼主论》(徐国祯著),而曹正文同志的《武侠世界的怪才——古龙小说艺术谈》则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大陆出版的第一部。它的问世,距《还珠楼主论》已经四十余年了。”
《古龙小说艺术谈》出版后反响不错,一年中再版三次。有人提议我寄一本书给香港的金庸先生,于是,我在1990年写了封信连书一起寄给香港《明报》。一周后,我居然收到《明报》寄来的一套书,打开一看,是金庸写给我的信,信是他秘书起草的,末尾有金庸的签名,并随信寄来一套《雪山飞狐》的签名本。
我好纳闷,我寄的书怎么会这么快到香港呢?后来赴港后听香港作协总干事谭仲夏说,金庸在香港逛书店时无意中看到拙作,便写信给我。他在信中还说,《古龙小说艺术谈》可在香港出版,问我愿不愿意到香港讲武侠小说。
不久,金庸以香港作家协会(金庸当时是香港作家协会名誉主席)名义,邀请我赴港讲学,但当时办公派通行证很难,办了七八个月,当我飞抵香港时,金庸已去了英国伦敦。由香港作家协会总干事谭仲夏到机场迎接。
谭仲夏是位热情的干瘦老人,他年过花甲,原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秘书,后在电影公司当编剧,再后来便在香港作协当总干事,由他联系各方人士。当晚由谭仲夏陪同,找到一家大酒店吃饭。席间,他对我说,“很巧,对面那桌上,那个微微发胖的中年人,你可知道是谁?”
我看了看,说:“不认识。”
谭仲夏说:“他就是大名鼎鼎的‘卫斯理’作者倪匡,香港作家协会主席,也是古龙平生最要好的朋友。”
谭仲夏说完,便走到那桌与倪匡打招呼,并笑着指了一下我,说了几句话,然后招呼我过去。
倪匡中等个子,与我握手后,笑着说:“阿拉都是上海人,侬研究古龙,很好。什么时候也给我看看。”
他说完与我碰了一下杯,这便是我见过的倪匡。
倪匡年轻时近照
倪匡擅长写科幻,也写武侠、侦探和言情,与金庸、黄霑、蔡澜合称香港四大才子。他一生写过300部小说,400部影视作品。常常三五天完成一部小说或剧本,有时候八家约稿,他能轮流写,一小时最快写4000余字,30年间完成了6000万字作品,数量比其他三位才子加起来还多。
我后托人送了一本《古龙小说艺术谈》给倪匡,倪匡收到后复我一信,大约是鼓励后辈,说:“精彩之极。”又说:“此书如在港台出版,保证大受欢迎。古龙若在生,一定欣喜万分。”
《古龙小说艺术谈》不久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,由倪匡作序,他在序中谈自己与古龙相交二十年,性相投、情相通,并回忆了若干往事,比如古龙爱喝酒,古龙敢作敢为,又说:“古龙作品的分析研究,不由香港、台湾的朋友来写,却由上海的曹正文来写,只可以说是异数。古龙若是在生,必然畅谈酣饮,至醉方休。”
倪匡为曹正文书作序
倪匡如今走了,再展读其手迹,不由黯然神伤。
作者介绍
曹正文
曹正文,笔名米舒,《新民晚报》高级编辑。1988年加入中国作协,执编“读书乐”“夜光杯”副刊32年。曾任上海作协理事、上海九三学社市委常委,上海市政协委员,上海大学文学院与同济大学对外交流学院兼职教授。1993年获上海首届韬奋新闻奖。1995年入选“上海十大藏书家”,1997年应瑞典外交部邀请出席诺贝尔奖颁奖仪式。2010年获中国通俗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。在马来亚大学、墨尔本大学、大田大学、多伦多大学、斯德哥尔摩大学讲课。个人专著71部,主编丛书121部,代表作《文化名宿访谈录》《古代文人幕后真相》与《米舒文存》八卷本。苏州图书馆创立“曹正文捐赠签名本陈列室”。上海儿童博物馆创立 “读书乐”与“书友茶座”陈列室。
诗在天地间 风清月明处 (书法) 高震岳
编者按:
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《静安报》副刊《百乐门》。在微信平台,“百乐门”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。每周定期推送,换个角度阅读静安。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@126.com
作者:曹正文
图片:由作者提供
编辑:施丹妮
栏目主编:施丹妮
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
可能你还想看